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聖基道專業團隊

「完美」vs.「夠好」父母

在心理諮詢和評估工作中, 經常遇到一個情景:跟父母探討如何回應孩子的發展需要或情緒狀況時,他們不時表現自責,怪自己沒有豐富的育兒知識,或者懊惱自己明明知道怎樣做卻未有實踐。


為人父母確實不容易,除了應付工作支撐家裡開支外,又要照顧孩子的起居、功課、社交等。此外,我們還要因著各種內外因素而鞭策自己成為完美的父母,例如擔心孩子重蹈自己成長的缺失、害怕孩子落後於人將來生活艱難等。即使身心已疲憊不堪, 仍要求自己在父母一欄上取得五星星。然而,越是想事事完美,伴隨的思緒卻越有機會讓我們的反應過敏。掀起的自責、愧疚、焦慮和怒氣,往往令我們更難回應孩子真實的需要。例如,看見孩子害怕跟其他小朋友互動時,便馬上擔心孩子會被朋輩孤立或欺凌,怪責自己教導不足,緊張地急著把孩子推出去跟人互動。結果孩子感到的是父母的焦急和自己的不濟。假如父母接納孩子和自己都是沒有完美的,可能更容易與孩子的焦慮同在,當孩子感到自己被明白和接納時,便能從安全基地裡得到力量繼續探索外面的世界。


其實, 這世上並沒有所謂完美的父母。如英國兒童心理學家唐諾 ‧ 溫尼考特所提出,我們做個夠好的父母,對孩子的成長也很重要。夠好,即是我們不需要全天候完美回應孩子所有需要,而是在用心照顧孩子的同時,也容許自己可以有情緒反應、局限、錯失等。例如,明知孩子哭鬧時最理想是與他同在,同理他的感受,但偏偏碰上工作繁重或心情不好時,還是有可能忍不住拋下一句 「你到底喊夠沒有?」「為何你這麼怕事? 」等回應。當覺察到自己未有與孩子同在時,可以嘗試坦誠地接受自己有不足的時候,跟孩子溝通,並作出修補。孩子從中學到的是,沒有任何人 (包括孩子本人) 是完美的,而發生錯失也是正常的事 ,但這並不代表彼此的愛因而消失,也不等於破損了的關係就此無法修復。只要坦誠地看待不足,反省和修補,不完美也是我們成長的養份。這些領會對於孩子的心智發展,有著深遠的幫助呢!


聖基道專業團隊撰寫


聲明:

  1. 以上文章版權為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有限公司所有,歡迎轉載,但請必須註明出處。未經本院同意,不得剪輯、擅自更改或作出商業性的公開展示。

  2. 文章只作參考用途,家長/讀者宜因應兒童的個別發展情況及按需要應用,本院在任何情況下,均不會就因依賴文章資料或錯誤使用資料而直接、間接或相應造成的任何損失或損傷而負責。

23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玩」出親子好關係

經常遇到很多家長會向我提問:如何與子女建立親密的關係。我總會回答:只要懂得和孩子「玩」,就能「玩」出親子「好」關係。回想一下,昨天你陪伴孩子「玩」的時間,算得上是有「質素」的親子時間嗎?你在陪「玩」的過程中又是甚麼角色呢?我們作為家長,「陪玩」也有些忌諱: 忌說教 一次家長小組中,一位媽媽分享到她與孩子遊戲時,經常像「人肉說明書」- 總是詳細地向兒子解釋遊戲規則及玩法,當他沒有按規則時就不禁糾正,

爸爸媽媽齊來學習如何應付教室新常態

「阿仔成日坐係電腦前,究竟佢係打緊機定上緊堂?」作為父母的你,會否有出現這樣的疑問? 以網上形式授課,已經成為學習的大趨勢,也是教育路上的新方向,面對學習模式的改變,老師、孩子、家長都不斷摸索,適應及學習。網上學習有別於以往傳統被動的學習模式,網課要求孩子更多的參與及自律,也期望可以提升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更重要,不因地點及環境的限制,也可以產生學習上的互動。在這個新常態中,父母的參與尤其重要。家長

父母如何在逆「疫」境中培養正向思維

不知不覺疫情已經持續了超過年半,我們安穩常規生活有不少的轉變及挑戰: 由辦公室到在家工作,由充實的學校生活至視像模式學習,家長及孩子都面對著不斷適應轉變所帶來的壓力。 停課期間父母與孩子全天候的相處,隨之而來往往並不是親子親密時間,而是自責、煩躁及沮喪的情緒,既要惆悵每日孩子的日程安排,又要負責教導功課,家長的管教壓力不言而喻。即使恢復了半日的學校生活,又要面對不穩定的防疫措施安排及孩子的接送照顧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