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欣上月橫過馬路時遇上交通意外,雖然沒有受傷,但自事件發生後,欣欣變得容易受驚不安,處處依附大人,晚上更噩夢連連,令父母憂心不已。在日常生活中,當孩子不幸直接親身經歷,或透過間接渠道得悉一些創傷事件,例如意外或災禍等,無論在身體、行為或情緒上都可能會出現種種的壓力反應,這些短期的創傷反應實屬正常,因為創傷事件的發生,往往不單使孩子感到身心受威脅,亦同時動搖了他們對周遭事物的控制感。
孩子可能透過以下的情緒及行為表達有關的創傷壓力反應:
精神過敏的表現:容易感到驚恐不安、哭鬧及發脾氣
腦海中重複出現創傷事件相關的影像或回憶,警覺性增強
迴避與創傷事件有關的活動、地點、思想及感覺
顯得依賴大人及害怕獨處
發噩夢及睡眠失調
對平日喜歡的事物失去興趣,例:餘閒活動、遊戲等
難以維持專注,心神恍惚,學習表現倒退
倒退性行為,例:尿床、吸啜手指
不要低估孩子的抗逆力
孩子的壓力反應往往因應他們年紀而有所不同,就算孩子未有出現這些反應,也並非不正常的表現。事實上,孩子的抗逆和適應能力很高,一般在未有受傷或親人離世的情況下,大部份孩子都能在數星期內復原。在這段期間,孩子要是能維持生活的常規,包括:上學、參加閒餘及娛樂活動,與家人保持溝通,將有助孩子走出創傷夢魘,逐步重獲安穩的感覺。
鼓勵表達及接納明白
適當的情緒表達對幫助孩子紓緩創傷事件帶來的負面情緒尤其重要。父母不妨多鼓勵誘導孩子以正面的方式,如:遊戲、繪畫、日記或唱遊等,來表達內心感受。並以孩子能夠理解的說話,解釋創傷事件是不尋常的事故,强調孩子身處安全的訊息。父母亦應以接納明白的態度,理解孩子的不安及困擾,不應強迫孩子即時堅強振作或收拾心情。如果發現孩子在事件發生一段時間後,仍表現逃避驚恐等過度反應,或持續對孩子造成嚴重困擾,父母便應盡快為孩子尋求專業的協助。
聖基道專業團隊撰寫
聲明:
以上文章版權為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有限公司所有,歡迎轉載,但請必須註明出處。未經本院同意,不得剪輯、擅自更改或作出商業性的公開展示。
文章只作參考用途,家長/讀者宜因應兒童的個別發展情況及按需要應用,本院在任何情況下,均不會就因依賴文章資料或錯誤使用資料而直接、間接或相應造成的任何損失或損傷而負責。
Комментари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