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留喺屋企,又要home office,又要編排孩子日程,又要撲防疫物資,日日同佢哋困獸鬥,我快崩潰了!」
「除口罩!洗手!換衫沖涼!消毒電話!孩子的衛生習慣好差,叫極唔改,激死人啦!」
這是你作為家長的心聲嗎?隨著疫情持續,常規生活被打岔,一家人由每日分頭上班上學,變成在家工作及以視像模式學習,要適應當中的轉變,難免會帶來壓力。與孩子全天候相處,換來的不一定是親密的親子時間,而是自責、煩躁及沮喪的情緒,家長既要籌措緊張的抗疫物資,又要指導功課,壓力可真不少。
疫情變化很容易會觸發我們不安焦慮的情緒,有時強烈的情緒會牽引出負面的想法,令身體也可能感到不舒服。家長們不妨參考以下ABCDE五個抗疫錦囊,在抗疫的同時,更要好好照顧自己,緩解管教壓力。
Awareness 覺察情緒想法
抗疫時期,人心難安。即使是成年人,家長亦會有擔憂、害怕、内疚及憤怒的時候。我們可適當地限制收看疫情消息的時間,多覺察自己的情緒起伏及身體壓力症狀,留意自身過去的經歷如何影響著對疫情的想法、感受及反應。當意識到壓力表徵時,可先停下來小休,如飲杯水、到戶外散步或做深呼吸等鬆馳練習,平靜身心。
Be hopeful 保持希望感
全球疫情嚴峻,難免會令人感到擔憂,但這亦有助提醒大家提高警覺,好好保護自己,珍惜所有。然而,若目光只聚焦在不由自己操控的疫情上,或會令人忽略生活中的美善,例如緊守崗位的醫護人員、與陌生人分享
口罩的善舉。對疫情保持希望感,不是否定危機,而是在危機當前,我們仍選擇以愛、無私、勇氣及良善的心去面對,不高估威脅。在諒解本身的限制之餘,還要欣賞為保護自己和家人的付出,繼而主動幫助身邊有需要的人。與其擔憂編排孩子日程,家長不妨轉念一想,這段不用上學的日子,不正是大家難得放空,培養新技能的大好機會嗎?
Connectedness 與別人連繫
為減低病毒傳播,我們都盡量留在家中,與親友保持社交距離,但形式又怎能阻隔我們關心別人的心意?我們可多以電話和視像通訊等模式互相問候,家長亦不妨和孩子主動分享內心感受,例說:「爸媽和你一樣都有點擔心,亦很想念在老人院的婆婆,不如我們……」在危難中,與孩子建立共同的情緒經歷,反有助拉近親子關係。
Develop hobbies and routine 發展興趣及維持作息
維持生活規律有助我們增加安穩的感覺。疫境當前,不妨為自己定立一些小目標,如學外語、看書、上網絡課程等,或重拾以往喜歡但未有時間做的事情,如聽音樂、吃一頓豐富的晚餐、浸浴、和孩子玩遊戲等,轉化心中鬱悶的情緒。並嘗試以幽默感面對疫境,例如有意大利人響應走出露台大合唱,德國有糕餅師創作廁紙蛋糕大賣,善用創意,為抗疫生活增添趣味。
Exercise and mindfulness 建立運動及靜觀習慣
適當的運動和靜觀練習有助鬆弛身心。家長不妨按個人身體情況,在家多做如拉筋、打坐、靜觀等鬆弛練習,甚至和孩子一齊做運動,讓身心在忙著工作和照顧孩子外,也有放鬆的空間。
「生活不是等待暴風雨過去,而是要學會在雨中起舞」,相信在共同努力下,疫情總有減退的一天,只要我們懷著信心盼望,暴風雨後定會遇見彩虹!
臨床心理學家
陸詠詩博士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