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防止孩子變成「宅小孩」,家長要注意甚麼?

已更新:2020年11月2日


小志的媽媽讚賞小志十分乖巧,不愛上街去,只愛待在家中,靜靜自己一個人玩玩電腦、看看圖書,是一個不用大人煩心的好孩子。事實上,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香港孩子由以往最愛「通街玩」,演變成今日最愛安坐家中、涼著冷氣玩的生活模式。爸媽們不用再擔心孩子會受傷或走失,所以安心了。


可是,老是宅在家中的孩子,缺少了人際溝通相處的機會,損失了學習社交相處、面對要求和挑戰、處理衝突、建立友儕網絡及社會聯繫的黃金期;也錯過了跑跑跳跳、發展體能及身體感覺協調的良機。「宅小孩」的生活模式,會令孩子未來與外在環境脫節,對孩子長遠成長反而帶來更多的問題。


要讓孩子脫離「宅小孩」的生活方式,家長首要建立自己的育兒觀念,要接受孩子有機會在跌傷或碰傷中成長、孩子也可以有「一身大汗」及髒兮兮的時候、孩子是可以和別的孩子爭執及嘗試自己調解的、孩子喜歡和「人」玩是勝於和「電子機器」玩的。要孩子不「宅」,首要是家長不「宅」!


當家長調整好自己的心情,願意將孩子送出家門時,又如何讓孩子願意踏出美好的家門呢?喜歡玩及動個不停是孩子的天性,但正如兒童心理學家艾爾楷(Elkind)的描述,孩子同樣會有懶散及好逸惡勞的人類天性。因此,避免兒童發展「宅」心態的先決條件,就是不要讓家成為一個怠惰逸樂的空間。例如炎炎夏日是否一定要開著冷氣讓孩子避過戶外的暑熱?玩電玩會否設時限以防孩子整天沉迷在虛擬的快樂世界?


減少了家的引力後,就要啟動孩子願意外出的動力,父母多分享戶外活動的吸引力,能令孩子心生嚮往,願意一試新經驗。此外,孩子喜愛的親友、集體遊戲的好經驗,都是引發孩子願意參與群體生活的重要元素。能否為孩子發展適合戶外或群體活動的「人」「地」和「經驗」,正是成敗關鍵。


具有滿足感及新鮮感的經驗對孩子有較大引力,故此DIY創意活動、激發腦部分泌的運動、與人產生聯繫支持的聯誼,都是適合的選擇,但最重要的,是父母能夠在每一次活動,都讓孩子感受到被欣賞與認同,才是令孩子拒絕宅在家中的強大動力。


聖基道專業團隊撰寫


聲明:

  1. 以上文章版權為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有限公司所有,歡迎轉載,但請必須註明出處。未經本院同意,不得剪輯、擅自更改或作出商業性的公開展示。

  2. 文章只作參考用途,家長/讀者宜因應兒童的個別發展情況及按需要應用,本院在任何情況下,均不會就因依賴文章資料或錯誤使用資料而直接、間接或相應造成的任何損失或損傷而負責。

11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