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瑋瑋媽媽的眼中,八歲的瑋瑋自小便是個典型的「包拗頸」,總喜歡對抗父母指令,被罰時習慣大吵大鬧及情緒失控,自上小學後,他的對抗行為更加變本加厲,不單經常公然對抗老師,覺得別人刻薄他,甚至自己做錯都會先埋怨怪責別人。與瑋瑋初見面時,他理直氣壯地為自己行為解話:「因為媽媽沒收了我的遊戲機,我才會發脾氣擲東西;在學校也是因為那個麻煩老師諸多留難,我才會破口大罵! 」經評估後,瑋瑋最後被診斷患有「對抗行為障礙」。
相信不少父母發覺,學前階段幼兒往往有不服從的表現,喜歡對抗大人指令,那是因為隨著各種的能力增加,幼兒會表現較自我中心,然而,隨著上幼稚園後學會遵守規則及察覺到別人的感受及需要,幼兒的對抗行為往往持續減少。但是對患有「對抗行為障礙」孩子來說,即使上小學後,他們仍會持續出現經常慣性爭辯,公然違抗紀律及要求,常故意煩擾他人及與人發生爭吵,甚至有嚴重破壞及攻擊行為,情緒方面會暴燥易怒及容易失控,其他「對抗行為障礙」病徵包括對人刻薄和懷有敵意。患有「對抗行為障礙」孩子有時會並存有其他的發展或情緒問題,如專注力不足及/或過度活躍症、抑鬱症或焦慮症等。如果孩子半年內持續出現以上的病徵,父母便應及早求助。
患「對抗行為障礙」的孩子普遍在洞察自己過錯及情緒調節上有一些障礙,因此往往較易敏感於別人對自己的批評和教導,也較難明白別人的想法,對於被罰或被批評時,孩子腦海中容易出現非常負面的想法,以致激烈的情緒反應。行為治療及家長管教技巧訓練往往有助孩子改善情緒控制,這些孩子可透過行為治療減少誤解別人意圖,學習設身處地了解別人感受,父母亦可透過管教技巧訓練,嘗試多以正面指令及讚賞推動孩子的合作性,逐步協助孩子學習好好控制情緒。
聖基道專業團隊撰寫
聲明:
以上文章版權為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有限公司所有,歡迎轉載,但請必須註明出處。未經本院同意,不得剪輯、擅自更改或作出商業性的公開展示。
文章只作參考用途,家長/讀者宜因應兒童的個別發展情況及按需要應用,本院在任何情況下,均不會就因依賴文章資料或錯誤使用資料而直接、間接或相應造成的任何損失或損傷而負責。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