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的彤彤,家長為其安排每天參與雙語(普通話及英語)幼兒班,下午由操客家方言的祖父母照顧,晚上與爸媽一起時則以廣東話溝通。但爸媽發現彤彤遇見跟自己年齡相若的孩子,不像其他孩子般主動溝通說話,他們擔心彤彤患有語言障礙。
在香港,像彤彤在多語言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為數眾多,例如孩子因家有外傭或是參加興趣班而接觸多種外語。一般情況下,孩子在語言發展期從數位固定的對象學習數種固定的語言是有效及可行的。但作為家長,應該選擇自己最擅長的語言來與子女溝通,使親子時間過得輕鬆自然,孩子亦能從中學習最理想的言語表達技巧。另一方面,父母宜因應孩子的能力安排語言學習,不宜強迫孩子學習多於其能力適應的外語種類,使興趣變成壓力。其實學習語言和學習其他技能一樣,成功與否取決於孩子學習興趣的濃厚及實際應用機會的多寡。
要分辨彤彤是否患有語言障礙,首先需了解彤彤在各種環境的溝通表現。真正患有語言障礙的孩子會貫徹地在每個語言環境下出現理解或表達的困難。假若彤彤相對地能夠靈活使用普通話、英語和客家語,而廣東話的能力較弱,她大有可能只因在廣東話「曝光」和練習不足的情況下才出現困難。
要是孩子患有語言障礙,家長應採用孩子最擅長的語言(例如:母語)來溝通,避免孩子在學習詞彙、句式上因語言切換而產生不必要的混淆。針對這類孩子,建議家長盡量長話短說,強調重點,作良好的溝通示範,讓孩子在一個穩健的平台上專注學好一種自己能掌握的語言。
聖基道專業團隊撰寫
聲明:
以上文章版權為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有限公司所有,歡迎轉載,但請必須註明出處。未經本院同意,不得剪輯、擅自更改或作出商業性的公開展示。
文章只作參考用途,家長/讀者宜因應兒童的個別發展情況及按需要應用,本院在任何情況下,均不會就因依賴文章資料或錯誤使用資料而直接、間接或相應造成的任何損失或損傷而負責。
Comments